低碳报告称:中国环境危机正加速倒逼改革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大气污染还有可能延续恶化下去,但环境危机将加速倒逼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下称《低碳报告》)于今天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首次在北京科博会平台上发布。 《低碳报告》认为,2013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需要高超的智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大气污染可能延续恶化 2013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使得PM2.5成为继“低碳”以来的热门话题,而由此滋生的“北京咳”成为最热门的搜索词。 《低碳报告》的最新数据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中国的碳排放已占到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4,中国不但成为世界的工厂,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污染物排放国,这使得中国“被”背上了“污染大国”的恶名,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尊严。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援引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对PM2.5地表浓度测算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大陆唯一海南、西藏、黑龙江三个省(自治区)到达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值(PM2.5<10),其余省分均超标。 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91个国家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及排名,中国的32个城市排名在靠后的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等人基于京津冀区域原生排放的PM2.5的来源的调查,分析指出,该地区PM2.5的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50,工业排放的占比例37,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占10左右。 《低碳报告》建议,将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电厂等)移到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散布和沉降的沿海地区或京津冀以北和以西的高海拔地区,同时快速推动脱硫、除尘和脱硝设备的安装使用,提高油品质量,大力促进清洁能源使用,从根本上下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名白癜风怎样治最好古屋大学大学教授薛进军、郭琳也分析了日本等国环境治理的经验,建议我国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迅速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口贸易结构,加大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力度,建立自下而上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加强环境统计等具体举措。 环境危机将加速倒逼改革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过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不但没能避免重蹈覆辙,乃至比他们走的更远,产生了更严重、更广泛、更久长的环境污染。”《低碳报告》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说。 《低碳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染污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世界的工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缘由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 “由此预计,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年以上。”赵忠秀说。 但《低碳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没有放任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而是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上述专家表示,雾霾这样的环境危机事件敲响了警钟,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反逼机制,迫使政府下死决心,采取更严厉、更具体的措施和果断的行动,改进国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新一届政府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的总格局,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目标,给予国人极大的期盼。 《低碳报告》建议,在制定各区域减排目标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城市主体功能等因素进行分类,依照“共同但有辨别”的原则,综合推敲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公道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 与此同时,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和分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将出台 《低碳报告》认为,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利用市锄制减少碳排放是未来中国低碳发重要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教授介绍,由于国际气候谈判政策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供需影响,国际碳交易在年间发展迅速,2010年后开始进入停滞、萎缩阶段。 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截至2013年2月,我国在联合国已注册项目的3574个,占全部项目的5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目前已有包括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近20家交易所。 魏一鸣建议,展开试点城市碳交易市场的评估研究,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证体系,公道设置初始配额分配问,公道肯定碳价,和尽快建立碳金融市常 武汉大学教授齐绍洲介绍,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制度框架和设计方案。湖北省将年能耗6万吨标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试点,通过模型预测肯定碳交易市场配额总量,构成既有配额、新增预留、政府预留3大部分的总量结构。试点方案还设计了定价转让和协商议价转让两种交易方式,制定交易规则并开发交易系统,设定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经认定后可用于抵消,上限不超过初始配额的10,并设置了处罚赏罚机制。 齐绍洲表示,这是国内第一家碳交易试点的制度框架和设计方案,如果试点成功,将对我国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体系起到较强的启示作用。 《低碳报告》认为,利用市场驱动力实现污染排放的控制是较为有效的减排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的排放交易市场规章制度,明确交易对象、部门、排放源(生产端、消费端)、排放总量限制和交易时间及配额分配等基本要素是建立污染排放交易市场的条件。 《低碳报告》建议,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设置配额分配机制,逐步从免费配额过渡到拍卖分配。在污染排放交易进行进程中,要严格实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对”制度,统一丈量框架并完善审计制度,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zbc.com/gtx/10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