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在愁暑假去哪?湘西吉首十大美丽乡村示范村新鲜出炉!让小团带你一起徜徉在山水如画的美丽乡村间吧! 湘西吉首十大美丽乡村示范村: 矮寨镇德夯村、矮寨镇家庭村 矮寨镇坪朗村、矮寨镇中黄村 乾州街道齐心村、太平镇司马村乡村 峒河街道小溪村、马颈坳镇隘口村 矮寨镇坪年村、丹青镇河坪村 (排名不分先后) ”一、矮寨镇德夯村 矮寨镇德夯村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位于矮寨镇的中部,因地处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处的大峡谷而得名。山势跌起,绝壁高耸,峰林重叠,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德夯村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古苗寨和流沙瀑布远近闻名,与矮寨公路奇观、矮寨特大悬索桥隔山相望,德夯风景名胜区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中国湖南第三届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德夯景区入选“湖南旅游名片”。同时,年德夯村被评为“湖南省绿色村庄”,矮寨奇观景区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德夯村苗寨依山而建,飞檐跷角,半遮半掩,苗寨民居雕花窗,封火墙,吊脚楼,造形奇特,格调鲜明,色彩纷呈,丰富多彩,无不显示远古遗民的氛围。 德夯苗寨居住着百余户苗民,至今还保存着千百年传统的古老风俗习惯,他们讲苗语,穿无领绣花衣,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姑娘喜欢用银饰装扮自己,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唱苗歌,跳鼓,喜武术。他们自己种棉、养蚕、纺纱织布,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有客人或亲戚来苗寨做客,德夯苗族群众都会以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方式迎接远方到来的客人。 吉首市德夯村古苗寨旅游以中国湘、黔、鄂、渝之交苗疆文化古村寨为游览核心内容,结合矮寨公路奇观和矮寨特大悬索桥以及排兄村吉斗寨客服中心、家庭村古城墙等特色旅游资源共同打造集自然山水、苗家风情、农家休闲、特色农业、民俗体验兼寻幽探古等内容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村寨旅游精品区。 二、矮寨镇家庭村 矮寨镇家庭村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全村81户口人,是一个纯苗族聚居的自然山寨。 境内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昼夜温差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村落周围是悬崖峭壁,中间盆地,独特的地形,构成了天然的屏障,登高望远,可以观赏到日出日落之胜景。雨过天晴时,山腰云雾缭绕,美不胜收,是一个避暑旅游观景的胜地。 家庭村深藏于武陵山脉之间,距吉首市24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只有一山之隔,毗邻山舞银蛇的矮寨公路奇观、矮寨特大悬索桥,地理位置优越,是周边最具苗族风貌典型的代表性区域。 据吉首县志记载,吉首一带苗族“四月八”节日发源于此;村落周围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至今尚存四处民国时期御用军事防卫的古城墙遗址。 村内95%的民居为苗族传统木屋,其中有吊脚楼10栋,整个村寨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纯苗族传统民居群落。此外,双唢呐吹奏技艺和吊脚楼建筑工艺等民族绝技保存完好,德夯、矮寨等周边村寨的吊脚楼都是出于家庭村木匠师傅们的巧手,堪称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三、矮寨镇坪朗村 矮寨镇坪朗村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分别坐落在峒河两边和坪冲沟谷内,平均海拔米,有户,人,有耕地面积亩,其中稻田亩,旱地亩,为全乡最大的行政村,属苗族群众聚居区。村境内峒河、国道相依相偎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是吉首通往德夯风景区的必经之地。 坪朗村位于吉首市矮寨镇境内的峒河之滨,毗临风景秀丽的德夯风景区、大龙洞风景区和古苗河风景区,距离市区仅15公里,交通便利,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村寨,也是一个集乡村体验、生态休闲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有“田园坪朗”和“湘西苗族风情第一寨”的美誉。 坪朗村寨分别座落在峒河两边和坪冲沟谷内,四周环山绕水、群峰叠嶂,树木葱茏,山水自然风光秀丽,原始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持完好,植物种类达种以上;村寨比较完整地延续着苗族传统的生存、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远古时期的神话文化,在坪朗村延续至今,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当地仍然保留着淳朴的民风。 近年来,坪朗苗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融入德夯大景区的发展,加强坪朗苗寨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坪朗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苗家风情、田园风光、农俗体验、户外运动等几大旅游亮点,坪朗山庄等农家饭庄每年接待来该村观光、商贸的客人达1万多人次,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前景。 四、矮寨镇中黄村 矮寨镇中黄村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湖南省十大“记忆里的乡愁”原味乡村休闲地,地处吉首市、保靖县和花垣县三县(市)交界中心,中黄村民国初期乾城县设立中窝乡,年改为中黄乡。现全村辖3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共户,总人口人。全村共有稻田面积亩,旱土亩,退耕还林面积亩.距吉首市25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只有一山之隔,毗邻山舞银蛇的矮寨公路奇观、矮寨特大悬索桥和中国南方长城吉首冲角营,地理位置优越,是周边最具苗族风貌典型的代表性区域,是湘西苗族村寨的缩影。 苗语“重午”,汉语“中心、大度、吉祥”之意。从湘西整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来看,中黄村重午古苗寨在湘西清代的历史上是一个繁荣的苗族古苗寨,是通往花垣、保靖的必经之道,传统驿道商业文化底蕴深厚,到目前为止还保存着许多相关的民间工艺,有苗族刺绣、打花带、织布、造纸、榨油、碾米,还有一系列原生态的生活休闲节目,如猴儿鼓、武术、舞狮、傩戏、法术、山歌等。重午古苗寨也是湘西州内闻名的文化艺术之村,村民人人能歌善舞,当地苗族同胞自编自演的极具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农家乐》、《田里罩鱼》、《打戽桶》、《巫傩绝技》等节目多次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民族民间艺术大赛上获大奖,同时在祭祀、苗族医药、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等方面特色突出。重午古苗寨是当地苗族真正的“苗鼓舞”和“四月八”的发源地。 重午古苗寨也是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凝聚了苗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全寨目前现存苗族古建筑民居57栋,约间,平方米,有堡寨楼、垛口、枪眼、燎望台,院坪村巷均用青石板铺就,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建筑多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近年来,该村里积极致力于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和发展苗族传统民间工艺,银饰、织布、苗族刺绣等工艺品,因做工精细而名声远扬,该村景色秀丽,文化资源独特丰富,中央、省、州、市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五、乾州街道齐心村 乾州街道齐心村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属云贵高原边缘的腊尔山台地,海拔米,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82户,人,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稻田面积亩,山林面积1.8亩,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聚居寨,全村的主要物产有高山延季蔬菜,烟叶、茶叶盒金银花等。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元。齐心村原名狗年,因明朝洪武某一狗年搬迁落户而得名,后在乾隆五十九年()乾嘉苗民起义中生擒清军头领又改名擒头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社时期更名为齐心村。齐心村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语言、饮食、纺织、衣着耕种都保持着众多独特的淳朴古韵。 齐心村以其原始的自然形态和地理概貌,可供开发观赏的有七大亮点。 亮点一,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原汁原味。追述到明代,“狗年”民俗文化底蕴丰富,曾是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保留着原始的苗歌对歌文化、接龙文化、跳鼓文化和苗族祭祀活动。苗民穿着依然保留着女子穿大襟衽上衣,下穿宽脚裤,衣袖和裤脚边镶花边,头缠布头巾,戴银耳环、银项圈和银手镯,腰缠百花镶边,男子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宽脚短裤,小腿包裹脚巾,脚穿麻质凉鞋等,目前村民依然盛行自织土布,打花带,自织苗服。 亮点二,建筑风格独特。齐心苗民自古习惯于就地取材来建房垒寨,现全村还保留有石头房50多栋,石板路0多米,明代石门17座,石碉楼及遗址2栋,村东、西护村城墙2处,村内更有随处可见的石桌、石碾、石磨、石锤、织布机、打粑槽等等物件,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布局。全寨有一条0长的石头主街和7个青石巷,小巷幽深弯曲,两旁均是石头墙,石头大小不一,尤其在雨后,在雨水的冲刷下,璨璨闪耀,是齐心村一道难得风景线。齐心寨风景独特,晴天有晴天的味道、阴天有阴天的韵味、雨天有雨天的情调、雪天有雪天的独到。 亮点三,“高界吞”炮台。“高界吞”古炮台海拔米,由于当时此地易守难攻,吴八月起义军在此修建了一座炮台,目前炮台还无旅游设施,但在此石盘上,西可以观赏齐心村百亩梯田,北可俯视现今还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商道,炮台下方是唯一通道“南天门”,山腰处有一名“沙腾”,当人走近对山间大喊一声,声音亦马上回复,有三角回音的效果。 亮点四,“南天门”景区。“南天门”是当地科马洞方圆几十里上齐心的唯一通道,洞门高20余米,宽1米,其形居高临下,路口狭窄,“南天门”下方另有一古炮台,站在此高台,几十丈高的瀑布从寨子飘落,水花四溅,水声惊天动地,尤其是此地为吉首地区高海拔地区,每年山下晴天百日,冰雪消融,此处却是晴天百日,冰瀑漫天,形态十分壮观,别有一番风味。 亮点五,比高东都炮区和待秦都炮台。“比高东都”和“待秦都”炮台是吴八月义军遗址,是目前吉首市唯一符合各方面条件的避暑胜地,其气候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山顶上是早晚观日的绝佳之地,在春秋两季的早晨,云雾缭绕。在“待秦都”是福康安战死地,先今仍然保留着两座清官坟墓,还一直流传着福康安的众多离奇传说。 亮点六,“两山洞”和“禾消摆”。“两山洞”为清朝吴八月义军的兵器库,洞内有一出口,高8米,深多米,洞内有清泉流过,水质极好。“禾消摆”位于九龙沟上游,此处有另一个极美观的大瀑布,瀑布下面是一深潭,瀑布水在阳光折射下经常形成一个大彩虹。 亮点七,“九龙沟”和黄石洞库区。“九龙沟”确为九垅汇聚于一沟,其山间多溪流,其间有明代遗留宝塔,沿石板路风景秀丽。黄石洞库区为石头垒砌的石坝,往北可至凤凰县禾库镇,库区仍然保留有“一碗水”、“大岩板”“两岔河”、“古石桥”等景观。 齐心苗寨目前是湘西、湖南乃至全国仍然保留有原始石头建筑风格的村落,位于吉首市西南,南接凤凰县,距吉首25公里,距凤凰县50公里,今年年底社塘坡乡至禾库镇的县域公路打通以后,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齐心苗寨向外的公路已经打通,齐心村山路崎岖险峻,但仍然挡不住游客向往之情,当地政府为保持原始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倡导村民不修建现代建筑物,村内不准张贴海报,垃圾统一集中处理等。 六、太平镇司马村 太平镇司马村位于吉首市太平镇南端,东接夯古村,南邻河溪镇岩排村,西靠英勇村,北连太平村。司马村属于湘西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全村95%以上为正统土家人。司马村距离吉首市城区仅17公里,村级公路全部硬化通车,交通便利,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发源于保靖县境内吕洞山脉的司马河,自北向南流经全村,堪称太平人民的母亲河。在司马村境内,河床平均宽度为25米,平均深度3.5米,水质清澈,无工业污染。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沿河两岸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空气沁人心脾,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河中鱼虾成群,适宜于发展垂钓和水上游乐项目。 司马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先有司马,后有乾城”之说。司马古寨又叫司马溪,古寨东侧有一口古井,起名叫铜壶滴漏;南边有一座天马山,恰似一匹骏马腾空而来;西有一块月亮石,北有金蚕银剑之地。古寨有10来户人家,全系张姓。寨子中央仍保留着吊脚楼和古城墙遗址。在古寨的码头上,还保留着拴马岩,见证着这里在远古时期的繁华。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这里已十分繁荣,曾有文人出仕。清朝也有不少,秀才张成功、张成爱,曾跟随杨岳斌渡台抗击法军收复台湾。在现代,与徐悲鸿、沈逸千、梁鼎铭并称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先生就诞生在这里。由于这里的交通落后,使得司马河这块瑰宝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这里的山寨仍保留着远古时期风貌,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着纯朴、善良的本性。他们热情、大方、好客,喜爱唱山歌、耍狮子、玩花灯、打腰鼓、踩高跷等民间文艺活动。 近年来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司马河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得这里的古民居逐渐遭到破坏,特别是张一尊先生的故居,如不及时抢修,马上就会被毁灭。唱山歌、耍狮子、玩花灯、打腰鼓、踩高跷等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司马河文化,太平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列入其中,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将保护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按划拔保护“司马溪”专项资金。 七、峒河街道小溪村 峒河街道小溪村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位于湘西州府吉首市西北郊,全村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户,人,总面积8.3平方公里,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该村共有稻田亩,旱地亩,椪柑面积亩,原始次森林余亩,人工林多亩。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独特,洪家大院明清历史建筑群保护完好,苗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名风古朴,是目前吉首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历史建筑群保护最完好的村寨。小溪村名目繁多的原始次森林古树群被吉首大学专家确定为吉大师生研究古树的天然基地。小溪村除了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具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苗族刺绣、编带织布、苗族银饰等因其传统古老、做工精细而声名远扬。小溪村还十分注重传承传统苗族节日,7年,该村广邀四方宾客,举办了湘鄂黔渝四省边区隆重的“赶秋”盛会,人数多达3万余人,还迎来了远方尊贵的美国游客。 小溪村至今仍然保存着一批明清时代历史建筑群,洪家大院距今大约有年(1年——年)的历史,整体建筑群占地面积平方米,修建面积平方米,大院外观飞檐翘角,气势磅礴,门窗图案形态各异,做工精细。 “苗鼓”、“苗歌”、“吹木叶”“武术”、“拦门酒”、金银首饰、华美的苗族服饰,“猴儿鼓”、“祭祖”、“上刀梯”、“百狮会”、“高脚马”、“绣花织带”、“八人秋”、“赶秋”等形成了这里的传统苗族民俗文化,“二月二”的会龙、“三月三”的封斋、“四月八”的祭祖,“五月十五”的苗族大端午,“六月六”的苗歌对歌大寨自然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 小溪村围城靠市,区位优势显著,自然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完好,苗族民俗文化浓厚,原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开发潜力巨大,将利用3-5年时间整体开发一定能把小溪打造成为州府吉首市的后花园。小溪村建设成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可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以洪家大字为核心的旅游观光区,包括洪家大院的搬迁与修复,民居改造、三王庙建设、洪家塘建设、文化内涵发掘建设等。二是以小溪河为核心的休闲娱乐区,包括防洪堤建设,休闲农业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 小溪村山势陡峻,村内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寨而过,每逢夏秋,成为市民去小溪洗浴纳凉好去处,充分利用小溪村得天独厚的溪河资源,对河堤进行修复,为小溪村整体开发增添亮点。村民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旅客停车场、民风民俗表演场、村民健身娱乐集会场。改造排坨桥,排坨位于古井坊,是大寨通往排坨的唯一通道,将其改造成苗族风雨桥与古井为一体,将成为一处绝妙风景。修通吉首至保靖夯沙公路小溪路段3公里公路,与夯沙风景区连为一体。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专业户的形势推进整个农业生产,对现有亩椪柑进行品改低改,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并用以奖代补形成发展开发观光农业圈亩,种植特色瓜果,以农家乐为依托打造休闲服务区,以“吃农家饭,住家家房,干家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八、马颈坳镇隘口村 马颈坳镇隘口村位于马颈坳镇西北部,北与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毗邻。距镇区5公里,村道宽6米,接S线,交通条件便利。辖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寨,共有户人,其中劳动力人,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7亩,有耕地亩,其中稻田面积为亩,旱地亩,地势以丘陵为主,土壤为黄沙土,适合农作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黄金茶等经济作物,是全市“红色股份”试点村。近年来,隘口村宜林荒山已全部开发或退耕还林,黄金茶面积5余亩、股份制经济林面积亩。 隘口村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优美,司马河流经全村,水资源丰富,以河为中心线,两边为山,中间为平地,呈狭长的玉带型。有苗族村寨(石家镖局)、土家四合院、书香门第焚书塔、八仙洞、白虎洞、桃花园、七棵千年古树(俗称七姊妹下凡)、栩栩如生的猫追鼠、神秘传说的龙塘虎穴、苗疆要塞(隘门关)、休闲垂钓的生态茶园、体验传统工艺制茶的黄金茶庄、茶文化展示中心(苗疆茶社)等众多景点。隘口村是土家、苗、汉三个民族呈“品”字形分布居住,“三寨、三族、三姓”和睦相处,是湘西三大民族浓缩的缩影,被誉为袖珍湘西,神仙住的桃花源。全村目前现存古建筑民居栋,已民居改造房屋15栋,户户相连,家家相通。建筑多为穿斗抬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角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 隘口村隶属吉首市马颈坳镇,东与榔木村相交,西与林农村相接,南与溪马社区、康云村相连,北与保靖县葫芦镇冷寨河毗邻,深藏于武陵山脉之间,距市区15公里,村道宽6米,接S线,交通条件便利。 隘口村产业的发展,依据本村的实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纳小溪之奇照,呈山川之胜状,溶三大民族风情于一炉,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于一体,做到了三和谐(人与产业、产业与生态、生态与人和谐。隘口村紧紧抓住茶叶产业的发展,依托茶文化,打造生态黄金茶庄,现在已建成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扩建茶园8亩,贯穿全村的河流两边定植5公里垂柳,全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间道路定植5万株樱花、桃花、梨花等,全村绿化面积亩,绿化率95%以上。 九、矮寨镇坪年村 坪年村位于矮寨镇的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呈典型的南北走向峡谷地形,东与已略乡的自强、结联、夯坨村接壤,南同洽比、岩科村相连,西和排料乡龙孔、牛角村交界,北和保靖县夯沙乡排拔村接壤,是矮寨镇最远的一个行政村,也是神秘、古朴、奇特民俗风情苗族聚居山村。 全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户农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3亩,主要从事粮食生产、蔬菜种植、竹木开发、竹器加工和畜牧养殖,农产品有稻谷、玉米、花生、黄豆、生姜、竹器等。村内地貌奇特,人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清朝末年抗法收复台湾民族将领杨岳斌的家乡,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国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的家乡。 年,以市委办牵头为主的建整扶贫工作组进驻坪年村,共投入扶贫建整资金多万元,全村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动,粮食产量吨,经济总收入.4万元,全村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人,劳务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元,比同期增加元。 一是着力打造黄金茶谷。按照全市打造小河片黄金幸福谷茶叶种植总体部署,共落实茶叶定植面积多亩,发展亩茶叶种植大户一户,成立幸福谷茶叶专业合作社一个。 二是逐步完善基础建设。完成3公里的村级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坪年至夯沙3公里长公路建设正着手启动,米防洪堤建设及四组青石板道路建设已完工投入使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解决全村户余人群众的饮水困难。 三是加大扶贫扶智力度。共举办茶叶专题培训班3期,参加培训的干部群众达多人次,采取帮技术、帮就业培训、争项目、送资金等方式,帮助困难户寻求解决致富门路,全年共资助帮扶资金3元,为3户4人困难户送去大病临时救助资金元。 十、丹青镇河坪村 河坪村位于丹青镇的最南端,吉首至排绸、丹青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村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亩,其中水田.9亩,旱地.4亩,山林面积.5亩,水域面积.7亩,山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全村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人,其中劳动力人。 地貌以低矮山地为主,最低海拔米,平均海拔米左右,土质为紫砂页岩发育而成,土层薄,肥力差,碱性重,适宜油菜、碰柑等作物生长。主要物产有:稻谷、桠柑、油菜籽、玉米、花生、大豆等。桠柑是河坪村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栽培面积达亩,产值万元。所产桠柑品质优、甜度高,多次荣获果晶评比“金奖”,是吉首市万亩优质桠柑生产基地,干亩无公害绿色果晶示范基地。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6元。 河坪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开通广播、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村间道路全面硬化。河坪村的调年节习俗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十五各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会集河坪、舞狮、烧龙、载歌载舞欢度元宵节,传播排绸少数民族文化。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