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暑假期间优惠活动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7618.html

民以食为天。我后来想到大礐石的街道,就记得洪厝街的街口,许多老店都同饮食息息相关。比如街口正中位置最好的铺店就是副食品店。这儿除了提供油盐酱醋,酸菜味精这样的烹调用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大口玻璃罐里,还盛装着各种糖果饼干,各类五花八门的零食,比如,化皮榄、甘草橄榄、冬瓜册、米润、束沙等等。有种长像奇特、有如老鼠屎的甘草颗,是我们最爱的零食,中午上学前,几个小家伙兜些零镚儿买上一两包,边走边吃“老鼠屎”。打从我会煮饭炒菜,家里的油盐酱醋用完了,我就会走下医生顶的石阶,一溜烟地穿过绿荫遮掩的小巷,飞奔到副食品店,然后看着那手挽袖套的漂亮姐姐把一竹筒的酱油慢慢地倒入我的酱油瓶里。递上角票儿后,又撒开双腿,猴急一般地往回赶。要在饭煮熟之前,把炒菜的酱油及时送到。大约到了下午五点多钟,店里的人就开始把一块块长长的木板插到门口的台缝里,一张张地拼在一起——不好意思,下班了,关门了,要打烊啦。

副食品店门口旁的转角,就有一位阿婆几乎天天驻点,拎着张小木凳摆摊买点小零食。那个小摊点简直就是我们的美食天堂。竹筐上的竹筛上,堆着脆绷绷五颜六色的虾片,一旁的玻璃瓶罐盛着甘草水,里面装着用竹签串成的一串串水果,给个几分钱就能享受了。当然啰,她还会卖些玩具给我们,比如玻璃球,铁弹弓、小纸片什么的,过春节时,就顺带把拉炮甩炮鞭炮摆出来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有人开始推着推车,陆陆续续挨在副食品店周边,贩卖自已的产品,比如潮汕的卤鹅、粿粉啥的,街口又平添许多热闹。

同副食品店紧挨着的是蔬菜店。平时要买青菜瓜果,就在那儿。店子不大,搭着简陋的竹棚。各种时令蔬菜就摆在支撑起的木排上,由着大家拣拣挑挑。而卖菜的都是街档上左邻右坊的阿叔阿姨,不是这个同学的姐,就是那家邻居的爸。大人不一定能念叨住小孩子们的名字,但小孩子们多少就知道这大人是谁家谁家的,还会顺带翻弄出自编的八卦。我记得最好玩的是菜店的那个竹门。那就是一个竹帘。早上开店的时候,把竹帘两头往上一撑就行了,既挡雨又防晒;下午收档时,又把竹帘两侧支撑的竹简一撤,竹帘就放倒下来,从里面一锁,就下班休息了。

菜店小街对面是家废品收购店,废品收购店真正干活的小伙子是我同学他哥。我小学同学家住小礐石,嘴皮儿很厚,人也憨厚,书就读得不好,小学毕业后,他顶了父亲的职上班了。废品收购店紧挨着的是一家肉食店。每天一大清早,母亲就拿着钱票,早早地赶下来排队买肉。我那时身体不太好,要吃猪大骨,所以母亲都要来得早些。那个时候真奇怪,人们排队不插队,也不找借口蹭队,井然有序往前挪步。计划经济时代,店里的猪肉没有存货似的,到了上午九点十点左右,就门可罗雀鸦雀无声了。

洪厝街不长,主街怕也就二三百来米,街的尽头挨上海傍路,只是那交界的路口,被围墙围得方方正正。里面是部队办的豆腐酱油厂。进了厂里大门,院子里一大片的空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巨大的陶瓷缸,瓷缸上都戴着一个一个硕大无比的圆锥形斗笠。里面就是酿造酱油的干活。放学后,我们家几个小孩子常常轮流排号去买豆腐。都是一众的部队子弟家戚,豆腐还没有出板的时候,就会有一茬没一头的扯扯话头。除了副食品店对面有间小百货店,卖卖针线锅碗,看看,洪厝街这么好的位置,一大半的江山都被嘴巴行业给霸占了。如果那时能再配上一间饮食店,那真就是完美了。而与洪厝街并行不远的洪厝直街就安静了许多。有家海产店,有家粮店,记忆中,就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店头了,还是吃的东西让人记忆深放刻噢。若干年后的今天,潮汕美食早已沦为南粤美食的一块招牌,许多人如数家珍一般能数落出许多好吃的东西。可我们那年头真就没有见过,或是见得少。牛肉丸、炒牛河、粿条等等,可没今天这般招摇过市,习以为常,那好象是传说中的大众美食;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些美食都是成人世界里的零食,与我们关联不大,而我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zbc.com/gjg/13172236.html

------分隔线----------------------------